青岛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81个是涉农镇街,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占常住人口的47%。立足市情农情,青岛始终坚持把“菜篮子”工作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锚定需求,优化供给,年产“菜篮子”产品1022万吨,高质量实现稳产保供、产销对路。
一、按需优供,精准调控“菜篮子”产品生产
一是优化综合产能。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确保全市居民每人每天六两米、一斤菜、七两水果、三两肉、一杯奶的供应,大力实施“36111”稳产保供工程,统筹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确保年产300万吨以上粮食、600万吨以上蔬菜、1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100万吨以上果品,全市64%的“菜篮子”产品自产自销,13%的用于深加工,6%的对外出口,17%的向外地供应,基本实现产销平衡。
二是优化品种供给。过去,受季节变换和天气突变等因素影响,蔬菜产品“青黄不接”问题时有发生。为更好稳定物价,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52.6万亩设施蔬菜为基本盘,大力发展西红柿等主打蔬菜,弥补大田蔬菜空档期;引导支持经营主体种植菠菜、生菜、芹菜等速生菜,缩短蔬菜上市周期,以时间换产量;加快推广特色蔬菜,扩产山药、芦笋、黄花菜等2400余亩,持续丰富“菜篮子”供给。
三是优化质量管控。加快打造覆盖全域、全面、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横向上,实行智能化监管,将3922家农药经营企业、275家兽药经营企业和2.68万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监管平台,实现农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纵向上,实行网格化监管,发挥1个市级、74个区市级、476个镇级、7353个村级网格的作用,实现监管无死角,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二、赋能优供,全力促进“菜篮子”产品增值
一是深化设施化赋能增值。设立“设施贷”,授信额度达到20亿元,利率降低10个基点;按2%的利率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建成智能温室389个、规模化设施养殖场2700余处。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6列12层蛋鸡舍、利用废弃矿区进行陆基工厂化养鱼等集约化生产模式,土地利用率和产能分别提高6倍。
二是深化数字化赋能增值。建成“三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整合涉农数据239类,每天对1300多个“菜篮子”生产基地和100多种农产品价格行情实时监测,数据总量达660TB,引导经营主体合理调控产能和上市周期。对投资额过亿元的智慧农业项目给予奖补资金1000万元,建成2个国家级、7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智慧温室领军企业凯盛浩丰已在全国复制推广33个项目。
三是深化标准化赋能增值。累计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农业技术规范290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00多个,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有标可循,苹果、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73%。培育农产品品牌2.2万多个,“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增强,胶州大白菜等品牌农产品价值持续提升。
三、协同优供,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流通
一是开发大宗团购畅流通。加大集采直供,发挥6个国家级及18家大型批发市场的作用,通过640辆“菜篮子”配送车与生产基地进行点对点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展会和网销等方式,找市场、抓生产,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超过60万亩;积极推动集团消费,建立阳光食品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达到295家,年交易额118亿元。
二是发力线下线上畅流通。线下,以良品市集等活动为载体,常态化组织“菜篮子”产品进社区、进企业、进商超、进学校、进军营“五进”活动260余场,服务市民50多万人次。线上,发展流量经济,建成淘宝镇44个、淘宝村9个和农村网店5万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达135亿元。
三是组织产销对接畅流通。面对寒潮等突发事件,及时组织产销对接活动,集中解决冬季蔬菜销售不畅问题,帮助销售大田蔬菜7.3万吨,解决广大菜农燃眉之急的同时,保障了市民“菜篮子”稳定供给。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最佳浏览器模式:1024*768分辨率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