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市场与信息化司 > 工作交流

奏响时代旋律的强音--—“北大荒”精神考察体会

日期:2011-11-25 作者:陈爱云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号: 打印本页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随着我部“学习三种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按照司领导安排,10月21-28日,我跟随农业部青年考察团走进黑龙江垦区农场,接地气、察民情、问民生,学习弘扬“北大荒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立足岗位服务“三农”。考察团以农业部系统青年为主,包括来自中纪委、中宣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开行等相关单位的共40名青年干部。

  此次考察活动,是深入贯彻农业部党组学习农业系统“三种精神”(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和祁阳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加强农业系统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一”目标,即围绕创先争优,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北大荒精神,创作一组文艺作品;立足“三农”大局,组织一项专题调研;密切联系基层,建立一个学习实践基地;加强青年工作,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一周的时间,我们顶风冒雪行程1000多公里,考察了三个管理局,5个农场,通过参观北大荒博物馆、考察现代农业园、深入企业、农场与干部职工座谈、参加农场植树和农事劳动、学唱北大荒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有了全面了解,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程,感受到了垦区人民对日益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北大荒美好景象的热爱,感受到了垦区人民对工作的踏实和认真的态度。特别是农场职工的工作态度让人钦佩,他们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让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对“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有了深刻领悟。

  一、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气势磅礴

  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七星农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290农场园林苗圃、绥滨灌区渠首、共青农场现代农业园,参观了建三江城镇示范区、宝泉岭城镇建设园区,并在前进农场整地现场参加农场劳动,亲身感受了农垦农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机。六十多年间,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入垦区的开发建设。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营农场群。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产业、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跑者,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惠及民生的“中华大粮仓”。

  二、北大荒精神鼓舞人心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这便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在垦区的开发建设中,英雄的北大荒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精神的坚实基础。六十三年前,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烟、一片荒凉。野兽成群,蒿草没人,蚊虫糊脸,寂寞难挡。吃雪水,住窝棚;天当被、地当床。正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英雄的转业官兵、院校学生、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以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纷纷奔赴这块神奇的土地,默默地、深深地扎下了根。艰苦,并没有吓倒勇敢的北大荒人;奋斗,则让他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改变了北大荒的模样。从那个时候起,艰苦奋斗,便成为北大荒人攻坚克难的法宝,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北大荒精神的基础源泉。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精神的发展。在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垦区人员介绍说,当地属寒带,以往没有种植水稻的先例。从六十年代间试种,到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经历了几十年的追求和探索,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坚持,可是创新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终于助力北大荒人完成了历史的超越,打破“老三样”的种植结构:绿色水稻已经全部取代原始的种植结构,高产、高效、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水田,已经主导垦区的种植业经济,成为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勇于开拓也同样在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种植技术迅速推广、单产总产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翻番倍增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升华。垦区自建立之初,每一项战略部署都是在顾全大局,顾全大局已经成为北大荒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我们在与垦区人员座谈中了解到,北大荒人从开发建设那一天起,就时刻牢记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在解放战争中的炮火硝烟中,为了给前线提供粮食保障,第一代北大荒人开始在莽莽荒原上开荒种地,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出汗尽力。全国解放后,为了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十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一手拿枪为国家站岗,一手抓生产为国家送粮。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北大荒人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交足交够给国家的粮食。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060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昼夜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作为国家大粮仓,垦区人一直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与生俱来的天职,在粮食问题上,北大荒人始终和党中央心连心,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北大荒人心里时刻装着全国人的吃饭问题。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内涵。60多年的垦荒事业,已使北大荒人与黑土地结成了一体,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是用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为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的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那么,是什么力量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垦荒者凝聚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考察中,我们与“感动垦区十大人物”代表、北大荒新型劳动者代表、农场新进大学生、青年志愿垦荒员座谈发现,正是这几代北大荒人心血炼就的“北大荒精神”凝聚人心、提振精神、激发活力,鼓舞士气,才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就是北大荒人不屈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北大荒之魂!

  三、鼓足干劲,传承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里,包含了无数人的青春和热血,“北大荒精神”里浸染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忠诚,无数人罄尽一生的所有塑造了这股开天辟地般壮阔的精神和气节,直到今天仍激励着后人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这是郭小川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写的诗句,也是所有经历过北大荒历史的人们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我们歌颂、赞美、怀念拓荒者,我们更应该珍视并铭记拓荒者留下来的精神,这股精神才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千年不折、万代不弯的脊梁。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不仅是北大荒的,而且也是全中国的、全民族的,它是激励我们崇农重农、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学习“北大荒”精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要把学习北大荒精神与具体工作相结合,与为民服务、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相结合,与推进农业系统文化建设相结合,让这种精神入脑入心,深入实际,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

                                                     市场信息司  陈爱云

                                                      201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