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市场与信息化司 > 工作交流

2012年市场信息司青年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一)(运行监控处 赵卓)

日期:2012-03-07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号: 打印本页

 

农民变市民的幸福与烦恼

              ——对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新店村的调查

赵卓

 

王褚街道新店村位于焦作市解放区西南郊,从1995年开始,因市政建设需要,耕地陆续被征用,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及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该村已完全没有耕地,村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村庄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十几年间,新店村的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完成了身份转变,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的所需所盼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今年春节返乡期间,走访了王褚街道新店村冯玉娥(78岁)老奶奶家,倾听她讲述由农民变市民的所思所盼。冯老奶奶今年已是78岁高龄了,但身体硬朗,思路清楚,对村里的情况也了解得比较全面。现将与她的谈话简要整理如下。

一、农民变市民的幸福

——交通便利了。以前村里没有像样的路,下大雨没法出门,现在除了门就是大马路,通了好几趟公交车,凭着老年证免费乘坐,想去哪去哪,有时候还坐着公交车去市里头的公园转转。

——收入提高了。这两年村里开始给50岁以后的老年人发补助,刚开始一年1100块,今年涨到了2400块,加上老头子(以前是矿上的工人)的离休工资,老两口的日子怪宽裕。小儿子在路边开了个小卖部,一个月净落2000多块,能顾住全家的开销。由于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小卖部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村里还有些人搞施工队、贩菜,收入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 看病方便了。现在办了城镇的医疗保险,每年交70元,超过500块的大病能报一半,平时看小病最高能报200元,看病基本上不用太担心了。另外,医院的条件比以前也好多了,是以前乡里卫生院没法比的。

二、农民变市民的烦恼

——吃的用的感觉太贵。现在没地种了,吃啥都得买,一下子觉得吃饭是块很大的花销。这些年粮食还好,涨得不多,就是菜太贵了。以前青菜一斤几毛钱,现在1块钱的是最便宜的。为啥?主要是因为以前都是种菜的在卖菜,秤上也不咋扣,现在都是倒菜的在卖菜,几分钱都算得很细。村子里有些人家买不起菜,只能在菜场拾些好点的菜叶子、菜帮子凑合。还有个感觉贵的是煤球,现在村里自盖的楼房没有暖气、煤气,取暖、烧饭都靠煤炉子。一块煤球去年三四毛今年涨到了快七毛,杂质还多,取暖一天三块,做饭一天要用五六块,一年算下来多花不少钱呢。

——拆迁补偿不公平。南水北调从我们这儿过,但拆迁就是拆不动,河边还有好多老房子杵在那里,主要是大家觉得不公平。先说价格。旧房老低低,新房老高高。我们村旧房子楼房每平方按701块补偿,可是新房子要按1400-1500块卖给我们,也就是说两平才能换一平。瓦房补偿的钱更少,住瓦房的根本买不起新房。东边有些村子是一平老房子能换一平新房子,我们觉得太不公平。再说说装修。盖的新房子都是毛胚房,不装修根本没法住,可装修材料那么贵,农民哪有钱装修。要是能统一装修多好,哪怕再简单,只要能住就成。听说有的村子提供的都是装修过的房子,农民就很乐意。最后说说供暖。住新房子的有钱人少,大部分都不舍得交暖气费,暖气公司不愿意供暖,楼房没暖气咋住啊,生活太不方便了。

——村务不公开。村里的地卖给温州老板盖房子,卖给新发地开建材市场,但卖地总共收入了多少钱,这些钱在干什么,没有人告诉你。当初从农民手里征地时,村里说给多少就给多少,邻近村里有集体上访的,大家都拿得多谢,我们村里没人敢挑这个头,补偿拿得就少些。选村干部时,村干部每人给100块钱让你选他,要是没选上,还问你要回那100块钱,这不是买出来的吗。大家都忙活着过自己的日子,也没太多人关心村务的事,反正管也管不上。

——年轻人心里没着落。村里对老家人还算照顾,但年轻人感觉自己农民不是农民,市民不像市民,不知道将来会咋样。以前虽然一个人只有几分地,但心里还算踏实。地征走了村里也没给年轻人找个活干,有能耐的做生意,但做生意要本钱,大部分人没这个资本,也没这个能耐。虽然转成城市户口了,但也就是个户口,没法享受市民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听说农民的种地补贴增加了,养老、医疗都上来了。像村里那些三四十多岁,老感觉像是被夹在农民和市民中间,两头不着边,日子过得不踏实。

三、几点思考

家宝总理说过,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城镇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认识,对今后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难甚至风险要有充分估计。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王褚街道新店村是千千万万个率先实现城镇化的市郊农村之一,新店村的农民是城镇化历史潮流中的普通一员,新店村的变化、新店村“新市民”们的幸福与烦恼,让我有机会对城镇化过程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也引发了几点思考。

——“新市民”对物价上涨最敏感。新店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本作为城郊的菜篮子消失了,种菜的变成了吃菜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和蔬菜产销距离的拉大共同推高了蔬菜的销售价格,加之“新市民”们大多缺乏稳定的收入,对包括蔬菜、猪肉、煤电气等日常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心理感受最强,实际生活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物价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应重点关注他们生活受到的影响,在利用价格调节基金等手段补贴城镇消费者时,这些刚刚实现城镇化的居民要作为重点补贴对象。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要重点保护。从新店村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再分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很容易受到损害,尤其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利益补偿、住房安置标准、村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等方面,农民往往缺乏利益诉求的渠道。村里的卖地款、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拆迁补偿款、安置房是决定这些农民将来能否在城市落脚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从民生出发,做到利益再分配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别让农民吃太多亏。

——对城市的归属感要靠制度来培养。“新市民”们以前作为农民的土地保障没有了,但作为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来,这是他们“被城市化”、“夹心层”心态的根本原因,也很有可能成为影响未来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如果这些大中城市近郊的农民都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就更不用说远离故土到城市谋生的农民工群体了。因此,要尽快实现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新市民”们找到对城市的归属感,同时,根据近郊农村经济的特点,为青壮年农民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税费减免、技能培训和小额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市场信息司运行监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