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场 做菜贩 听民声――记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党支部赴北京新发地开展“深入批发市场体验菜贩工作与生活”主题党日活动
农民日报社记者 李竟涵
6月20日,凌晨四点,北京城还在熟睡中,新发地批发市场却早已忙碌了起来。今天的新发地来了一些特殊的菜贩——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他们今天要和菜农、经销商们一同劳动,体验菜贩的苦乐。
近期,市场上不时出现“蒜你狠”、“火箭蛋”等新情况,只有走出机关、走出大楼、走出会堂,深入基层、深入市场、深入农户,才能更好地了解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市场信息工作科学发展。为此,市场信息司党支部确定了“做一天菜贩”的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深入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体验菜贩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6月19日晚,党支部就来到了新发地村,现场召开了简短的支部会议,市场信息司司长、支部书记张合成和新发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参加了会议。张合成司长幽默地说:“你们现在既不是正处级的干部,也不是农业部的公务员,而是卖土豆、西红柿、黄瓜的菜贩子,做菜贩也要做得有模有样。”
会议结束后,党支部成员参观了新发地肉类批发市场,正值屠宰厂给市场送货,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场面,第一次了解猪肉从屠宰厂出厂后,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走上百姓的餐桌。大家的问题五花八门,“有多少家屠宰厂向新发地市场送货?”“怎样确保猪肉的质量和安全?”“猪肉从新发地市场怎么进入社区菜市场和超市?”“这里的价格和市场上的零售价差价是多少?”每个市场工作人员身边都围着好几个党员干部,大家边听边认真做笔记,天黑下来了,写字看不清,好多人还拿出手机录音。
6月20日凌晨四点到八点才是这次党日活动的重头戏,按照贩卖的蔬果种类,分成黄瓜、茄子、土豆、山东货、西红柿、豆角、大蒜、荔枝、香瓜、西瓜十个组,每组两到三个成员。活动结束后,每个成员都有不少收获。
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新的岗位中,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菜贩的肯定,大家拉近了感情。黄瓜组的杨娜和李奇峰与卖黄瓜的闫老板交上了朋友,亲切的称呼他的外号“闫黄瓜”。西红柿组的陈爱云和牛凯强,短时间内就熟练地掌握了七八种西红柿的价格、产地和特点,说来头头是道。老板王谋珍告诉他们,自己是安徽人,干这行已经有20年了。起初是因为老家发洪水,不能种地,才搞起了蔬菜批发,和老家种地一年才赚2000元比起来,现在赢利还好些,就这么干下去了。她的蔬菜都是从山东寿光进的,她说自己是安徽人、河北车、山东菜。豆角组的龚一飞和菜贩们一起从车上搬豆角,一个丢,一个接,一个摆,配合的默契无间,丝毫不像刚认识了几个小时的。
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和角色体验,党员干部对菜贩们的酸甜苦辣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闫黄瓜”在新发地已经有了个不大不小的品牌,销量和定价也好于许多散户,一斤黄瓜能卖到九毛钱,即使这样,他每斤黄瓜也只能有5分-7分的利润。天津的盛宝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她的黄瓜不是现在流行的南瓜籽嫁接品种,外表上看着不太光鲜,现在是淡季,一斤黄瓜四毛五进货,五毛还卖不出去,已经赔了十来天了。她大概算了一下:“黄瓜从天津到北京,要花一百块的油钱(一车),进市场有八十元的进门费,二十元的饭费,还不够赔的(这几天)。”但是黄瓜每天在长,每天要收,不卖也不行,而且市场价格变化快,没准哪天价格上涨,就赚回来了。盛宝清的情况不是个例,许多菜贩是依据前一天蔬果出售情况决定今天的价格,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信息。
这次活动,还让党员干部对新型的现代化农贸市场有了更直观的体会。新发地批发市场占地2000多亩,分为特菜、菌类、果品、蔬菜、水产品等多个交易厅,各种商品分类划区,方便了购销双方。市场有专门的监控中心,24小时值班,在每个出入口都安有摄像头,有效维持了交易秩序。这里还有专门的快速流动检测车,每天在市场随机抽查,农药残留等情况三分钟就有结果,检测合格的商户能拿到一张“放心菜”证书,有效期两天,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健康交易。为了方便商户的生活需求,新发地村还有幼儿园和小学,为外地商户建有临时住处。参观过后,许多支部成员感叹:“这种大型农贸市场还真是包罗万象,简直就是个小社会。”
一天的时间不长,所见所闻所感却值得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农产品市场交易发展日新月异,身在庙堂难以了解新形势、新问题,这对市场信息司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经过多年探索总结,提炼形成了“接地气”支部工作法。一是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通过建立健全定点联系、结对帮扶、包村包点、下乡入户等措施,了解基层实际,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力求使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更为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