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品牌产销对接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教授聚焦我国农业品牌消费趋势,系统总结了我国农业品牌消费市场呈现出的消费升级与降级交替出现,产品消费分层等显著特点,从消费阶段、消费途径、消费渠道以及消费功能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指出现阶段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关注正由数量转向重点关注质量和营养健康,在追求高品质、便利性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已经开始向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提供情绪价值等多元化功能转变。这一重要判断为政府管理部门、品牌经营主体和使用主体适应市场消费变化,创新产品和营销模式,促进农业品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冬晏分享了协会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体系,积极培育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吉林、河南、四川等地打造示范基地、建设绿色加工示范基地、构建供应链体系并建立产销对接服务联盟以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指出构建一流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中国蔬菜协会秘书长柴立平回顾了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指出现阶段我国蔬菜产业呈现出面积产量稳中有增,质量基本稳定,结构朝多样化、高品质转变,市场价格波动复杂等显著特点。提出我国蔬菜产业链会在冷链物流、加工水平、三产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蔬菜品牌将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保鲜程度等方面继续强化,建议蔬菜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重视市场信息研判、自然灾害风险控制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雪光指出,我国水产品产业基础雄厚,“产品力”较强,但品牌建设存在品牌基础薄弱、产业联动不足、产业链优势未充分发挥等突出问题。行业协会等品牌持有主体需要从品牌共建、推荐、赋能、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水产品品牌提升与产业发展。
在苏州市农业品牌推介环节,相关区县对“苏州大米”“苏州芡实”“苏州莼菜”“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吴江香青菜”这6个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全面展示,品牌主体详细介绍了区域品牌的历史文化、产地环境、生产标准和产品品质和多样化的做法,让参会人员对这些知名品牌有了全新的认知。期间,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开发的“苏农名品”2.0平台正式上线,为重点培育的品牌农产品提供了重要渠道,并与“本来生活”达成战略合作,有望通过渠道力量让更多苏州特色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促进苏州市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
来源: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